《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目 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综论
许耀桐(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叙事述论
王怀信 刘 勇(12)
党的建设研究
党的机构设置特征及其逻辑:一个比较的视角
向 杨(24)
政治学研究
政治稳定治理模式革新的秩序力重组与疏浚
胡锐军(37)
重新认识公共服务职业的伦理属性
张乾友(50)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布鲁诺·拉图尔的政治生态观
陈雪飞(61)
乡村治理研究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类型划分研究
叶贵仁 陈丽晶(73)
行政包干制:乡镇“ 管区” 治理的逻辑与机制
田先红(85)
代理倒逼行政:村干部在乡村建设中的道义驱动
李晓飞(107)
以“ 农民权益” 为核心的农村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启示
解 安 侯启缘(129)
社会学研究
老龄群体:不可忽视的社会生产力
边 恕(140)
英文摘要
(152)
文章摘要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综论
许耀桐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
■引用格式
许耀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综论》,《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摘 要】政治体制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重视对政体问题的探索,旨在创建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马克思主义政体理论强调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并在党的领导下实行“议行合一” 政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赓续于巴黎公社、脱胎自苏维埃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中,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和建树,塑造出自身的新特点、新面貌,其最为重要的、最具典型特征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这四大制度体系,是立足于巴黎公社和苏维埃政治体制基础上的新的飞跃,形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主要结构和基本形态,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体理论的发展,彰显了中国的创新特色。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创新特色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叙事述论
王怀信 刘 勇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王怀信、刘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叙事述论》,《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彰显是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依据,是推进制度认同、凸显制度价值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国内学界从制度源起、制度发展、制度功用、制度主体以及制度比较等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整体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是围绕制度优势的内涵来展开叙事,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叙事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需加强和深化社会主义制度的意涵、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应然与实然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境遇比较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世界意义等方面的叙事研究,为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价值提供路径借鉴和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优势;制度叙事;制度价值
3
党的机构设置特征及其逻辑:一个比较的视角
向 杨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向杨:《党的机构设置特征及其逻辑:一个比较的视角 》,《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摘 要】党的机构是党组织中开展各项工作的实体结构。基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和历史比较等三个维度来认识和理解党的机构设置特征及其逻辑,发现:在纵向维度上,党的中央组织和地方组织与基层组织的机构设置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党的中央组织与地方组织的机构设置则具有显著的同质化特征;在横向维度上,相比于政府的机构设置,党委只设有较少数量的机构,且设有的具有职能部门性质的正式机构数量更少,另外党委的核心决策层吸纳了更多自身直属机构的负责人为其成员;在历史维度上,各级党委的工作机构一直都实行的是受本级党委领导的单一领导体制,且它的政治性总是被要求置于其专业性之上。这些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党的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的微观部分或具体机制,并最终服从且服务于党的领导的实施和实现。
【关键词】机构改革;党的机构;机构设置;党的领导;职责同构
4
政治稳定治理模式革新的秩序力重组与疏浚
胡锐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兼职教授,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引用格式
胡锐军:《政治稳定治理模式革新的秩序力重组与疏浚》,《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摘 要】要使政治秩序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必须对政治稳定的治理模式进行不断地调适,而秩序力是驱动政治秩序发展和运转的最直接力量,因此,对秩序力进行适时的优化重组,对其运行的阻力给予及时的疏浚排解,是推动政治稳定治理模式革新的一条重要路径。根据社会秩序原理和治理现代化的愿景,对秩序力的优化路径要秉持和采用三种理念及策略。(1)政治暴力上,追求霸道与王道悖论性矛盾的现代性和解与功能互补,即适度消减“霸道”,适时增加“王道”,实现二者的包容性、现代性和解与融合。(2)政治权力上,保持党和政府在“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持续性、阶段性强势交叉互动并动态调适,即在国家与社会关系上,适度推行“大政府—大社会”的阶段性双强治理模式;在政党与社会关系上,保持“强政党—强社会”的持续性双强治理模式。(3)政治权威上,推进从法理型权威到生态型权威的更高阶升级,重点厘清几点认识:多中心治理不是去中心;权威的形塑不仅限于党内也不仅依靠历史合法性资源;维护权威不仅限于单向度交往;包容性治理不仅仅是政府对民众的仁爱。
【关键词】政治稳定;政治秩序;治理模式;秩序力;重组;疏浚
5
重新认识公共服务职业的伦理属性
张乾友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张乾友:《重新认识公共服务职业的伦理属性》,《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公共服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传统天职观念所包含的牺牲规范,要求从业者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而做出必要的牺牲。在公职人员内部,掌握关键权力的从业者和不掌握关键权力的从业者在所需做出的牺牲上也有区别。后者的牺牲体现在无论顺境、逆境还是险境都要坚持履行职责,前者则除了做出这种牺牲,还需接受对其权力行为的各种严格限制。公职人员的牺牲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社会应当对他们做出恰当的承认。只有在公职人员的所有牺牲都得到恰当承认的前提下,社会上才会有更多人尽心尽责地投入公共服务,才能为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创造更多条件。
【关键词】公共服务;公职人员;职业伦理;牺牲
6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布鲁诺·拉图尔的政治生态观
陈雪飞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副教授)
■引用格式
陈雪飞:《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布鲁诺·拉图尔的政治生态观》,《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摘 要】晚近五十年来,气候危机、环境问题、生态问题逐渐国际化、全球化,气候问题的全球治理面临巨大挑战。科学社会学的领军人物法国思想家布鲁诺·拉图尔等人秉持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交叉研究路径,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反思,主张追问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本质,打破人与自然、科学与政治、事实与价值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传统壁垒,进而创造出行动者网络理论,来重建所有这些二元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良策。拉图尔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主线,反对现代主义的进化论、整体论、系统论,希望以非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倡导开启“万物议会”,进行“理想国”式的制度变革,发起“面对盖娅”的认知革命,反思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这为人们在自然与社会有机融合的东方生态观基础上,更好地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提供了一种颇具启发的政治生态观。
【关键词】全球治理;生命共同体;现代性;布鲁诺·拉图尔;人与自然;政治生态学
7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类型划分研究
叶贵仁 陈丽晶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劳动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引用格式
叶贵仁、陈丽晶:《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类型划分研究》,《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摘 要】乡镇行政体制改革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路径,而改革模式划分则是理解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式。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中政策起点和改革内容的不同,塑造了省内发起的专项改革、中央发起的专项改革、省内发起的系统改革和中央发起的系统改革四种改革模式。这四种改革模式在政策进程、常见形式、表现特征、政策目标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并逐渐过渡到了以“中央发起的系统改革”为主要模式的阶段,这种模式能够最大化改革成效。总的来说,四种模式的划分丰富了现有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分类的研究,同时也为理解各地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实践提供了理论思考的空间。
【关键词】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基层治理;系统改革;专项改革;改革模式
8
行政包干制:乡镇“ 管区” 治理的逻辑与机制
田先红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田先红:《行政包干制:乡镇“管区” 治理的逻辑与机制》,《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摘 要】如何既确保一统性又兼顾灵活性,是大国基层治理面临的难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要将国家治理体制和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使国家一统性的政策能够落地,必须使治理体制精准对接乡村社会。管区作为乡镇(街道)与行政村之间的一级准行政组织,承包了大量自上而下的公共行政事务,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任务落地的载体和枢纽。研究发现,行政包干制是乡镇管区治理的核心机制。管区行政包干制较好地适应了农村基层复杂治理事务需求,维系了基层治理体制的韧性,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最末端实现了灵活性、适应性。在转型时期,随着自上而下过程控制的强化,乡镇与管区的关系呈现从松散关联型向高度关联型转变之趋势。管区的自主性、灵活性下降,适应基层社会的能力被削弱。未来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需要避免“一刀切”,为基层政权保留一定的自主空间,夯实国家治理的基层基础。
【关键词】 管区;乡镇;行政包干制;基层治理现代化
9
代理倒逼行政:村干部在乡村建设中的道义驱动
李晓飞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李晓飞:《代理倒逼行政:村干部在乡村建设中的道义驱动》,《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摘 要】乡村建设的初衷是保障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作为乡村建设的关键行动者,村干部的行为逻辑尚未获得已有研究的充分关注。采用内容分析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对中部地区M镇农村低保动态管理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村干部在道义逻辑——“安全第一”的农民生存伦理驱动下成为守义人。面对基层政府避责行为,村干部坚守道义方式升级加码,并在基层政府政绩追求转向助推下,迫使基层政府承认并顺应道义逻辑,进而形成代理倒逼行政机制。“村干部的道义驱动”是对中国基层治理研究领域的理论增补,更新了村干部角色与行为逻辑微观理论,扩充了乡村社会自我保护理论,修正了“‘双轨政治’转向‘单轨政治’”的学理判断,改进了对基层政权运行状态的理论描摹,但适用范围仍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
【关键词】村干部;乡村建设;守义人;道义逻辑;代理倒逼行政
10
以“ 农民权益” 为核心的农村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启示
解 安 侯启缘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引用格式
解安、侯启缘:《以“ 农民权益” 为核心的农村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启示》,《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摘 要】学界对我国农村政策演进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大多以具体学科和领域切入,缺乏核心价值主线的内在逻辑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农民的地位和价值作出了充分肯定,形成了系统的农民利益观。对我国农村政策演变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农民权益”是贯穿其始终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一脉相承,而且对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解决农民的权益诉求有着重要的启示。目前,农民仍存在土地权益短板、经济权益短板以及自主选择权益短板等问题。为此,一是需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盘活经济和了解农民诉求中的作用,提升多维治理能力;二是需要探索增加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三是需要增加对农民工群体的就业支持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自主选择权益;四是有效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下简称《乡村振兴法》),切实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民权益;农村政策;乡村振兴;演进逻辑
11
老龄群体:不可忽视的社会生产力
边 恕
(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引用格式
边恕:《老龄群体:不可忽视的社会生产力》,《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5期。
【摘 要】世纪之交,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出现了养老医疗压力增加及劳动力总量减少等问题,同时又由于与人口出生率下降的相互叠加,使得人们对老龄化及老龄群体产生了负面看法。但我们在正视问题的同时不应夸大其严重性。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理念、我国老年工作中“老有所为”的思想以及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现实要求,都需要我们全面看待老龄群体的潜质。老龄群体通过日常生活与社会参与行动,不断创造着健康生产力、消费生产力、家庭功能生产力及劳动生产力,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对此,需要完善老年健康保障体系、构建有效的消费实现机制、鼓励老龄群体发挥生产性潜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群体;社会生产力;人口红利
阅读链接
《理论与改革》投稿网址:llgg.cbpt.cnki.net
微信号 : scdxqks
● 扫码关注我们